股票退市什么意思(关于股票退市,您需要了解这些事儿) 商票是什么意思(商票,馅饼还是陷阱?)
首页 > 常识 >

郑成功简介个人资料(中国历史人物之—— 郑成功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03 08:52:57     编辑: 刘言飞宇

郑成功,原名森,字大木,福建南安人,生于公元一六二四年(明熹宗天启四年),卒于一六六二年(清圣祖康熙元年)。他是明末福建军阀郑芝龙的儿子,少年时候便聪明颖悟,曾考过秀才,但他对科举不感兴趣。


一六四四年(明毅宗崇祯十七年),清贵族进入山海关,打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,占领了北京城。福王朱由嵩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,封郑芝龙为“南安伯”,调他去南京保卫,郑成功也随父到南京读书。他亲自听到清兵在嘉定、扬州等地的残酷屠杀,目睹了弘光小朝廷的腐败无能,对那些贪生怕死和荒淫无耻的南明官吏极为不满,而对在扬州保卫战中壮烈牺牲的史可法则非常钦佩。南京的这段生活,加深了他对清贵族的仇恨,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感情。

弘光政权不到一年便短命夭折了。清军占领南京后,郑芝龙回到福建,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做了皇帝,改元隆武。郑成功这时已经二十二岁,由于父亲在朝廷的地位,得以接近朱聿键。

朱聿健与他商讨挽救危亡的大计,他慷慨陈词,切中时弊。朱聿键欣赏郑成功的胆略和才识,赐他姓朱,把原名“森”改为“成功”,并封他为御营中军都督。

可是,郑成功的父亲却是一个心怀鄙薄,唯利是图的人。一六四六年(清世祖顺治三年)八月,清军渡过钱塘江,占领浙江,进逼福建。郑芝龙为了保存实力,借口征讨海盗,撤走了军事要塞仙霞关的守兵,使清军从容进入福建,消灭了隆武政权。这年九月,郑芝龙决定降清。郑成功流着眼泪规劝说:“福建、广东一带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只要我们选将练兵,巩固边防,充足军饷,安定民心,中兴大业还是有希望的,虎不能离山,鱼不可脱水,望你三思而行。”郑芝龙此时已利令智昏,听不进劝告,拂袖而去,向敌人进了降表。

郑成功万分悲愤,在家乡孔庙前焚烧了曾经穿过的儒生服装,决心弃文从武,效命沙场。他在家乡附近招兵买马,组织义军,在厦门鼓浪屿举行了抗清复明的“定盟”大典,开始了抗清复明的长期斗争。郑成功率领海上义师,连破福建沿海一带许多州县,在金门、厦门地区建立起抗清基地,与国内其余几股抗清势力互相配合,历尽艰辛,转战于山区海岛,不断出击清军,巩固根据地。

郑成功的抗清斗争使清王朝深感不安。清政府以武力镇压不行,就压迫郑芝龙利用父子关系诱劝郑成功投降,遭到拒绝。随后,顺治皇帝亲自写了招降书,命特使带着郑成功的弟弟郑渡,从北京专程来到福建。郑成功列营数十里,披甲挂剑,要使者先开诏书。使者害怕地说:“你没有剃发结辫,不是清朝臣子,不能转出诏书。”说完就匆匆而去,郑成功哈哈大笑。事后,郑成功给父亲写了最后一封家信,揭穿清政府的诱降骗局,表明自己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的气节。清政府大怒,囚禁了郑芝龙,后来杀死了他。

一六五九年,郑成功联合了另一支抗清力量张煌言的部队,在作了充分准备之后,率十七万水陆大军,兵分八十三营,大举北伐。部队从舟山出发,在崇明岛登陆,七月至焦山,破瓜州(今镇江北岸),攻克长江重要门户镇江,围困南京。张煌言分兵沿江而上,攻克芜湖,收复了皖南三十余府县。在这十分有利的大好形势下,郑成功没有一鼓作气全力进攻,竟误信困守在城内的清廷总督郎廷佐的诈降诡计,骄兵轻敌,延误战机达两个月之久。一天深夜,清军趁围城部队战斗意志松弛之机,突然从城内出击。郑成功措手不及,全军溃退,精锐部队损失殆尽,只好撤出长江,返回厦门。一场震惊全国的抗清斗争,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。

其后,清政府发布了“迁界令”,命令从山东到广东的沿海居民,内迁三十里,对郑成功实行坚壁清野政策。郑成功考虑到清朝在北方已经形成统一局面,南方的抗清斗争已经转入低潮,而台湾此时正被荷兰殖民者霸占,便酝酿收复海岛台湾,作为积蓄力量,继续抗清的基地。

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。一六二四年,荷兰殖民者乘明朝国势衰微之机,出兵侵占了台湾,在台湾实行野蛮的殖民统治。他们听到郑成功要收复台湾的消息,非常震惊,派了翻译何廷斌来讲条件。何廷斌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人,他建议郑成功说:“台湾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,四通外洋,横绝大海,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。你为什么不收复这个宝岛呢?”他还向郑成功提供了情报、地图,陈述了台湾人民受荷兰人的虐待之苦,介绍了水路变易情形,促使郑成功最后下了决心。

一六六一年,郑成功留儿子郑经守卫金门、厦门,自己率领二万五千大军,于三月二十三日从金门科罗湾出发,第二天到达澎湖。四月一日黎明,郑成功的船队渡过了险恶的台湾海峡,来到台湾鹿耳门港外。

从外海进入台湾,必须经过大港或鹿耳门。大港海口较宽,是荷兰人的防御重点。鹿耳门在大港北,面临海峡,平时海水很浅,而且看起来一片汪洋,实际上航道迂回曲折。荷兰人视鹿耳门为天险,不加设防,把兵力集中在台湾城和赤嵌城,另派甲板船防守大港。郑成功事先曾派人在鹿耳门探测,找到了一条少有人知的港路,并了解到每月初一是海潮水位最高的日子,决计攻敌虚弱,出其不意。四月一日中午,鹿耳门外果然潮水大涨。郑成功下令向鹿耳门进军,战船鱼贯而入,部队迅速在禾寮港登陆,立即切断了敌人的交通要道。台湾人民见到日夜盼望的祖国亲人来了,纷纷前来欢迎、助战。

郑成功的部队突然登陆,使负责把守赤嵌城的荷兰人苗难实叮惊慌失措。他一面仓皇带兵应战,一面派人送告急信到台湾城求救,信上只写了两句话:“中国兵从天而降,我们很危险。”在战斗中,中国部队斗志旺盛,奋不顾身,荷兰兵死伤惨重。苗难实叮抵挡不住,只得与残兵败卒一起退回城里。中国部队一拥而上,围住了赤嵌城。四月三日,中国部队歼灭了前来增援的荷兰殖民军,郑成功又派人送去劝降信。苗难实叮见孤城援绝,无法再守下去,被迫投降。

接着,郑成功又指挥部队围攻“海上堡垒”台湾城。台湾城是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中心,建筑相当坚固,城上安放着二十尊千斤大炮,荷兰总督揆一亲自镇守在这里,揆一见赤嵌城已经失守,就派代表与郑成功议和,要求郑成功放弃台湾,他们愿意年年进贡,并送十万两劳师银,作为此次撤兵之用。郑成功识破了揆一的缓兵之计,下令各营攻城。但城上炮火猛烈,极其难攻。

四月下旬,攻城还无进展,郑成功召集将领商议对策。参军萧拱宸建议:“为避免伤亡,宜采用长期围困之法,可在城外筑一道围墙,只留几条出入路口,城内缺水断粮,必然出城寻取,那时我们就在路口上打他们。台湾城孤立无援,必不能久守。”郑成功同意这个意见,命令战士筑起围墙,长期围困敌人。同时,郑成功又多次派人劝谕揆一投降。揆一十分顽固,寄希望于爪哇的荷兰殖民当局。

可是,爪哇派出的两批援兵未与中国兵接火,就被中国部队的气势吓跑了。到了年底,郑成功的部队转入进攻,大炮摧毁了敌人的防御工事,缩小了包围圈。这时,台湾城水源全被切断,物资所剩无几,兵士战死饿死大半,剩下的也都精疲力尽。揆一见大势已去,终于挂起白旗。一六六二年二月一日,荷兰驻台湾的最高长官揆一在投降书上签了字。被荷兰殖民者统治了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,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。

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,立即在台湾设立府县机构,安定社会秩序;他给当地高山族农民送去耕牛和农具,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;他派士兵垦荒,实行“寓兵于农”的政策。在郑成功的治理下,台湾面貌有了很大变化。

但是,这样一位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作出辉煌贡献的民族英雄,在收复台湾以后不久,由于积劳成疾,于一六六二年五月逝世了。病逝前夕,他还登上将台,拿着望远镜,隔江遥望他无限热爱的祖国大陆。

相关文章